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实践,今年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表现出极具繁荣的势头。今年我省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6日发布的数据,我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26千公顷,总产量1362万吨,为历史第五高产年。夏粮总产227.7万吨,秋粮总产达到1133.6万吨。杂粮面积比上年增加50多万亩,谷子面积比上年增加21万亩,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今年我省新增17亿元支持有机旱作农业、杂粮全产业链开发、奶业大省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15个县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整县试点;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各市设立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险种,全省农险产品达到175个,玉米、小麦参保率达到65%以上。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增产还得益于农业技术广泛推广和农民素质日渐提高。2019年我省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融合发展机制。在怀仁、原平、洪洞、永济等21个县(市、区)开展改革试点,探索形成定额取酬、增值提成、增量分成三种取酬模式,在农技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融合发展新机制取得新进展。落实“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创新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考核,率先制定玉米、小麦、水果、蔬菜等20个方面的职业农民生产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还启动实施职业农民持证“221引领行动”,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山西省职业农民技能证...
发布时间:
2020
-
01
-
03
浏览次数:100
6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作出全面部署。7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就这一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进行了解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粮食产能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9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1.3万亿元,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如今,一批彰显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价值、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产业,正在农村广阔天地中不断成长壮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总体上看,乡村产业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宽、产业链条不长、要素活力不强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这次国务院印发的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乡村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等,是指导乡村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第一,乡村产业定位更加准确。《意见》明确,乡村产业是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
发布时间:
2019
-
07
-
19
浏览次数:81
摘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应在继续降低农村人口占比的同时, 优化农村人口结构,确保具有符合农村产业兴旺要求的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人均耕地严重不足和土地资源错配是农村生产结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土地资源和人口规模决定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应以家庭经营为主。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未来农村居民的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力量。农民与土地分离的矛盾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弊端阻碍了职业农民的培育。解决职业农民问题,需要推进以农民职业化为导向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现阶段,以小农经营为主体的农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不是要把几亿农民转移进城、让城市资本大规模下乡, 而是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让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乡村产业兴旺起来, 让农民因业而居、因业而富, 从而改变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社会治理主体弱化等问题, 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新的稳定。既要让农民富起来, 又要让农民留下来, 人均耕地不足就成为主要矛盾。2016年4月, 国家领导人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 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通过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龙头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
发布时间:
2019
-
07
-
19
浏览次数:48
一、引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 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2018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组织全国省 (区、市) 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活动。全国共调研了1103个村1、填报11979份有效调查问卷2, 对广大农民意愿、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宜居情况、乡风文明情况、乡村治理情况、民生保障情况等进行调查了解, 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二、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意愿(一) “乡村振兴战略”知晓度高, 深得百姓拥护调研显示, 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民占全部受访农民的比重达到82.8%, 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二) 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农民对乡村振兴5个方面的总要求充满美好向往, 受访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 占40.0%;其次是“产业兴旺”, 占22.7%;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分别占17.6%、13.8%和5.4%。(三) 农民最急需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调研显示, 资金、技术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关键因素, 受访农民认为乡村振兴最急需的是资金, 占64.6%, 其次是人才, 占52.3%, 再次是技术, 占50.8%3。资金紧张、技术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
发布时间:
2019
-
07
-
19
浏览次数:67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中,创新思路,加大力度,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促进农业越过界面,与关联产业高位嫁接、交叉重组、渗透融合,催生出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多模式推进、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的格局,为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引领和驱动力量。(一)融合主体不断壮大。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方向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引领、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融合格局。截至2018年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50万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返乡下乡双创人员累计达到780万人,其中82创办了融合类项目。(二)融合业态丰富多样。乡村呈现出“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趋势。“种植+”林牧渔,形成循环型农业。“农业+”加工流通,形成延伸型农业。“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形成体验型农业。“农业+”信息产业,形成智慧型农业,被描述为“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面朝屏幕背朝云”。(三)融合模式持续创新。农业“内向”融合催生了“林下养鸡”“稻田养鱼(虾、蟹)”“鸭稻共生”等业态,稻渔综合体达到3000万亩。产业延伸“顺向”融合催生了主食工厂化、中央厨房、农商直供等,目前主食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万亿元。功能拓展“横向”融合,催生了创意农业、教育农园、乡村民宿等。信息技术“逆向”融合,催生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农业众筹等。农业与城镇的...
发布时间:
2019
-
07
-
05
浏览次数:78
自然资办发〔2019〕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就做好村庄规划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规划定位。村庄规划是法定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等的法定依据。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规划范围为村域全部国土空间,可以一个或几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二)工作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村民意愿,反映村民诉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坚持有序推进、务实规划,防止一哄而上,片面追求村庄规划快速全覆盖。(三)工作目标。力争到2020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暂时没有条件编制村庄规划的,应在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村...
发布时间:
2019
-
06
-
28
浏览次数:522